来源:广州叉车 发布时间:2020-01-04 点击次数:
王宝报道,自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目标以来,相关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,成为世界上黄金吸收能力最强的行业之一。2017年全年,内地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额占世界的70%,但背后的隐忧也浮出水面。根据最新的行业报告,中国90%的人工智能公司在2017年仍在亏损。在繁荣的背后,规避泡沫风险将是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。
事实上,过去两年可以说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两年。2017年被视为“人工智能的第一年”。不仅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等巨头争相布局人工智能市场,国务院还发布了“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”,计划到2030年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突破1万亿元,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。随着面向人脸识别的新一波独角兽的兴起,如上唐技术、开放视觉技术和iFLYTEK等开发语音智能助手和智能机器人的iFLYTEK,2018年被视为“人工智能商业化的第一年”。
融资总额占世界的70%
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的全球基金都在尽一切努力进入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。根据北京清华大学发布的“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”,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资和融资总额达395亿美元,共融资1208项,在华投资总额达277.1亿美元,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%和31%。
然而,在蓬勃发展的背后,也存在着泡沫的担忧。据智库“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商业着陆研究报告”称,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获得了超过500亿元的融资,但前100名企业的营收却不足100亿元。在整个产业链中,90%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仍处于亏损阶段,绝大部分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2亿元。基于此,人工智能行业将在2018年迎来一波逆转浪潮。
作为回应,北京风险投资集团总经理戴子光承认,目前中国有4000多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,但它们可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,其中只有不到1/3的公司愿意投资。如果没有后续的投资,这意味着接下来很难生存。
没有办法实现生意。
业内人士表示,内地虽然因其人口优势而有利于人工智能公司收集大数据,但人工智能项目商业化成败的关键,必须是找出应用方案,迎合市场的实际需求,才能产生现金流。在这方面,我国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离商业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兰亭资本董事长刘炯还表示,近两年来,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大量初创企业,一些公司在人脸识别、自动驾驶、自然语言交互等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但同时,大量企业尚未找到明确的业务实现途径,这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主要难题。